中国航天大会第三届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于9月19日在福州市成功召开。此次论坛以“跨界、创新、融合、生态”为主题,聚焦“新航天、新基建、新业态”,在发布航天相关政策信息的同时,深入研讨当前商业航天发展的趋势和关注的热点,吸引了来自航天两大集团及所属单位、民营商业航天领域近200人参会。

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、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,未来宇航研究院承办,商业航天产业联盟等单位承办。中国宇航学会副监事长冯春萍在开幕词中表示,作为专业的行业协会和组织将充分考虑商业航天的发展,并一如既往支持商业航天产业有序发展,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,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活动,搭建国际商业航天企业与国内企业交流的桥梁,提供更多先进技术和商业发展机会。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余琦表示,近年来,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迅速崛起,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发展,商业航天事业“前景可观,大有可为”。商业航天快速增长的太空经济对卫星制造、火箭发射、卫星应用提出迫切需求。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在报告中指出,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要在未来5-10年间呈指指数级增长,保守估计超过4000颗,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。小卫星、微小卫星研制周期短,成本较低,从立项研制到发射,一般仅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。商业航天竞争日趋激烈,低成本高可靠的航天产品将成为市场的热点。” 截止到2019年末,中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19年发射约80颗,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.5%,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。
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射服务首席专家周媛瑛女士提出,国内商业市场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的背景下,专业、规范、创新精神、守信是新兴商业公司的竞争力的重要体现。
来自商业航天领域的11位专家围绕卫星互联网、卫星产业链、商业航天保险生态、固体火箭发展趋势、增材制造等做了专题报告。
在论坛下午的环节,以主题报告+圆桌沙龙形式展开。主题报告环紧扣“互联网+”时代下商业航天与互联网结合后的新更迭,从多方面详细探讨卫星激光通信产业化的机遇和可持续性,以及星链的建设将会给航天发展带来的思考、布局,卫星组网后对商业运载火箭产生的新需求。
圆桌沙龙环节,邀请了商业航天领域专家围绕“商业火箭”“卫星互联网”“卫星遥感”“航天供应链”四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,积极探索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机遇与挑战。
通过主旨报告、专题报告、主题报告和圆桌沙龙,与会嘉宾普遍认为,建设世界科技强国,不是一片坦途,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。
来源: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